宝宝吃完奶后,有时候会发生突然从嘴里吐出一大口奶,甚至哇一下喷出一大口的情况,此时很多家长都手忙脚乱,非常紧张。有时候宝宝嘴角只是轻轻流出一些奶,还继续乐呵呵地玩。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呢?医学上又该怎么看待和处理呢?下面给大家讲解下这个问题。
临床上称上面的情况为“吐奶”和“溢奶”。常见的吐奶,大部分不需要特别处理,家长可以放松,不必特别紧张。对于无症状的婴儿,一般无需进一步的评估或干预。
医学上我们常称这种情况为胃食管反流,顾名思义为胃内的东西反流到食管里,进一步到口腔里,故为“反流”。胃食管反流是健康婴儿、儿童及成人的正常生理过程,大多数发作较短暂,且不会引起其他症状、食管损伤或导致其他并发症。而当反流发作引起食管炎或体重增长不良等并发症时,称为胃食管反流病。
儿童的消化系统有自己的特点,消化功能比较弱,同时从解剖结构上看,由于新生儿的胃多呈水平位,喂完奶后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。这种吐奶通常发生于新生儿,尤其是早产儿,一般在1岁前可以自行好转。
那么所有的吐奶都不需要到医院吗?也不是。有哪些现象需要引起家长注意呢?哪些表现提示宝宝的吐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处理呢?希望家长能够重视以下征象:宝宝呕吐物中含有绿色的胆汁、红色的鲜血,宝宝发生抽搐,全身偏软,小便有特殊的气味,发育有落后表现等。这些都说明宝宝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,如果吐奶特别剧烈,需要进一步到医院就诊检查。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体重的变化。如果宝宝体重增长很不满意,与同龄宝宝相差很多,精神特别容易烦躁、大便带血丝等都提示可能存在一些严重的并发症。
对于早产儿,如果发生胃食管反流,小宝宝们更容易发生频繁呕吐、吸入性肺炎、易烦躁哭闹、生长缓慢,部分早产儿可能发生呼吸停止、血氧下降,严重时有生命危险。早产儿发生胃食管反流的原因很多,包括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、食管运动功能可能不成熟等。一项研究利用高分辨率测压法证实,在吞咽过程中,早产儿比足月儿更有可能发生不完全的食管蠕动。另外,早产儿中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婴儿可能更易发生胃食管反流。
对于胃食管反流,一般通过什么检查来诊断呢?目前在协和医院儿科可以进行早产儿食管动力高分辨率测压,通过测压我们可以监测到宝宝胃食管反流的次数,同时也可以监测反流与呼吸、精神反应的关系,可以帮助寻找病因,针对性地治疗胃食管反流。
那么胃食管反流如何治疗呢?北美儿科胃肠病学及营养学协会一般推荐,没有任何并发症的“快乐的呕吐者”无需进行治疗。然而这些推荐并未特别针对早产儿,在早产儿中往往难以区分是胃食管反流病还是胃食管反流。初始的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改变和患儿父母教育。我们要使父母确信,反流是早产儿及新生儿宝宝的一种常见生理现象,将会自行消失,一般无需特别的干预。在推测为病理性反流的足月儿和年龄较大的婴儿中,已被研究使用的几个膳食治疗方案包括:一次少量喂养,但可增加喂养次数、提高食物的黏稠度及尝试不含牛乳的膳食。但是,这些改变膳食的方案尚未在胃食管反流早产儿中推荐使用。
那么喂养姿势与胃食管反流有关系吗?由于婴儿俯卧位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增加相关,所以应尽量采用仰卧位睡眠体位,有文献提出右侧卧位更能减少胃食管反流病,但目前在科学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。
药物治疗近十年来发展很快,主要药物为促胃肠动力剂与抑酸剂两大类,合用对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更佳。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在成年人与较大儿童中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,但在新生儿中仅处于观察、试用研究阶段,故对后者应用时要慎重,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
最后,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患儿如果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,可以考虑施行手术治疗。这些患儿通常具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,或已遭受与反流相关的危及生命的事件。
总之,期待更多的家长来了解胃食管反流,重视宝宝的喂养问题,促进宝宝更健康地成长!